星期五, 31 3 月, 2023
Home全球經濟宏觀加拿大央行再調升利率50個基點至4.25%

加拿大央行再調升利率50個基點至4.25%

加拿大央行週三再次將其政策利率上調50個基點至4.25%。這是央行為抑制通貨膨脹,自今年3月以來的第7次調升利率。

「世界各地的通貨膨脹率仍很高,而且基礎廣泛。」央行在週三發布的一份新聞公告中說,「在加拿大,第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強於預期,經濟繼續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運行。加拿大的勞動力市場仍緊張,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。」

央行解釋說,雖然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放緩,但事實證明,它比10月發布的央行貨幣政策報告(MPR)中預期的更具韌性。在美國,經濟雖然正在走弱,但消費仍然穩健,勞動力市場仍然過熱。

加拿大,10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(CPI)通脹率保持在6.9%,加拿大人經常購買的許多商品和服務價格大幅上漲。核心通脹指標保持在5%左右。核心通脹的3個月平均變化率已下降,這是價格壓力可能正在失去動力的早期指標。

「然而,通脹仍然過高,短期通脹預期仍處於高位。」央行說,「消費者和企業預期通脹高於控制目標的時間越長,高通脹變得根深蒂固的風險就越大。」

加拿大繼續加息姿態放緩

央行此次加息0.5個百分點,與多數經濟學家之前的預期一致。經濟學家認為,央行繼續以超過0.25個百分點的幅度加息,是為了對抗自1980年代以來最大的通脹幅度,同時向公眾發出一個信號:抑制通脹的任務遠未完成。如果此時恢復典型的0.25個百分點的調息幅度,可能會使公眾誤解——央行正在失去控制通脹的信心,並相信通脹不會回落。

不過,這次加息後,央行的措辭顯示,它認為加息已接近頂峰。

「展望未來,管理委員會將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提高政策利率,以使供需恢復平衡,並使通脹回到目標水平。」央行在其公告中說。

行家認為,這種措辭表明,央行已從其利率肯定會繼續走高的強硬態度,轉換為看情況再做決定的姿態。

央行在其公告中解釋說,儘管加拿大的大宗商品出口強勁,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緊縮的貨幣政策正在抑制國內需求:第三季度消費放緩,房地產市場的活動繼續下滑。「總體而言,自10月發布貨幣政策報告以來的數據,支持央行對經濟前景的預測,即增長將在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基本停滯。」

公告說,央行的管理委員會繼續評估收緊貨幣政策如何減緩需求、供應挑戰如何獲得解決,以及通脹和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如何變化。

央行表示,它仍在執行量化緊縮政策,但利率調整才是應對通脹的主要手段。「我們堅定地致力於實現通脹為2%的目標,並為加拿大人恢復物價穩定。」

據《環球郵報》報導,Capital Economics的加拿大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·布朗(Stephen Brown)在一份報告中寫道:「我們認為,勞動力市場的韌性,以及不想發出過於溫和信息的願望,將導致央行在1月份最後一次加息25個基點。」

但是,他說,隨著最近幾天加拿大油價大幅下跌,比央行在其10月貨幣政策報告中預測的低了近40%,「如果今天是本週期的最後一次加息,那也不足為奇」。
數家大銀行的預測

據Global News報導,CIBC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艾弗里·申菲爾德(Avery Shenfeld)當天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表示,央行這次宣布加息後的措辭與之前有所不同,之前央行直截了當地表示「利率將需要進一步上漲」。

加拿大央行向其加息團隊亮了一張黃牌:儘管今天收緊了政策,但它在2023年繼續加息的意願會更加謹慎。」他說,他預計央行的緊縮周期將在此處達到頂峰,並在2023年的大部分時間保持該利率水平。

滿地可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道格·波特(Doug Porter)週三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表示,他認為,在1月央行決定是否加息之前發布的數據,將反映出「潛在通脹的韌性」,並促使央行再加息25個基點,使其政策利率升至4.5%。

道明銀行董事兼高級經濟學家詹姆斯·奧蘭多(James Orlando)也認為,央行將在1月份再加息25個基點。他在週三的一份報告中說,在1月的加息後,央行將最終停下腳步,並等待過去持續多次的加息逐漸發揮影響通脹的作用。

「屆時,它可以採取觀望態度,讓經濟重新調整,讓通脹在2023年繼續保持下行趨勢。」他說。

RELATED ARTICLES

台灣房市利空現況四大因素:國內經濟成長趨緩、房貸利率增加、民眾購屋能力降低、政策造成觀望氛圍

中央銀行已經連續五次升息,並且對房市管控政策表達了明確的立場,表示會繼續採取目前的信用管制政策。對此,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,由於國內經濟前景不明朗,房貸利率已升至1.98%,民眾1月的平均薪資下降了0.72%,再加上政策鬆綁的可能性較低等四大負面因素,預估未來半年國內房市交易結構可能會呈現「交易量再度減少、價格緩步下跌」的趨勢,整體房市景氣進入盤整期,因此仍需要謹慎應對。

升息效應、土建融資金緊縮、平均地權條例修法…台灣房市仍面臨轉弱風險

據樂屋網統計,過去降價物件多在6000到7000件左右,但去年烏俄戰爭引發地緣政治疑慮,加上升息和股市大跌等因素,全台灣房價調降物件數量自2022年3月開始逐漸上揚,同年11月達到高峰。在六都及新竹縣市的情況下,降價物件數量相似。但是,從去年12月開始,降價物件數量逐漸減少。今年1月,全國降價物件僅剩10483件,其中高雄市的物件數量最多,達到2721件,其次依序為台中市2032件、新北市1839件、桃園市925件、台南市920件,而台北市僅剩下781件,新竹縣市的物件數量最少,僅有511件。

房貸年增率創近三年半新低 央行指出政策打炒房是主因

房市景氣退燒了,房貸數據會說話。中央銀行2023年3月1日公布,2023年1月全體國銀房貸餘額9兆3,665億元,單月大減109億元,創七年最大,房貸年增率進一步下滑至5.61%,為近三年半新低。

淡水第一家百貨悲歌 4度法拍半價仍流標

新北市淡水區「大都會廣場」前身為淡水第一家百貨「名統百貨」,部分樓層遭法拍,由於建商名統建設財務問題,其所持有的包括B1、1、2、3、6樓合計約2,800坪,於2022年1月5日以底價22.8億元執行一拍,歷經一整年拍賣,至2023年2月四拍時底價剩約11億元,卻四度停拍。專家分析,主要是因為新市鎮開發後商圈分散,加上此案租約長、租金低,投資效益不高所致。

國發會救建商 購地18個月限期動工有條件放寬

國發會主委龔明鑫2023年2月8日邀集內政部、中央銀行、財政部、金管會、銀行公會等相關單位,就「健全房地產市場行動方案」各項措施推動情形進行討論。會中針對「購地貸款信用管制」規定做出討論,為加速借款人辦理所購土地之動工興建,動工期限原則以18個月為限,但如果受疫情等大環境因素影響而發生缺工缺料等「不可歸責借款人因素」,致影響動工時程,或因建案特性不同(如建案規模、建築法規規範要件差異等因素),致影響公務機關審照時程較長者,不在18個月限制。

Most Popular
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