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27 3 月, 2023
Home房地產大市場永慶房屋研展中心:2022年房市短期交易案總共獲利高達227億元

永慶房屋研展中心:2022年房市短期交易案總共獲利高達227億元

永慶房研展中心統計,每10件交易就有將近3件主持有不到2年轉手獲利,以45%稅率回推,房市短期交易案總共獲利高達227億元,平均單件獲利76萬元!

2022年第2季的房地合一稅資料正式出爐,永慶房產集團統計房地合一2.0上路一年的資料,在總共11多萬筆的房市交易資料中,遭到課徵45%重稅的短期交易件數直逼3萬筆,約占全部房市交易量的26.7%;總共貢獻國庫超過102億元,稅收占比約28%。

永慶房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指出,房地合一稅的數據表明,相當於房市上每10件交易案中,就有將近3件是主持有不到2年便轉手獲利的案例。課徵的102億元以45%稅率回推,房市短期交易案總共獲利高達227億元,平均單件獲利76萬元。

若以房地合一2.0自上路後每一季度的課稅金額進行分析,遭課45%稅率的房市短期交易案,繳納稅額不僅逐季攀升,占比也從2021第4季開始逐季增加,說明房市短期交易獲利規模越來越龐大。單看最新的2022第2季房地合一稅資料,持有不到2年就轉手售出的短期交易案,課徵稅額占比逼近3成,平均每一件獲利接近百萬元。

陳金萍表示,這些數據顯示房市短期交易狀況不僅盛行,獲利也驚人,也因此造就房價短期內的全面推升。若以房地合一2.0上路一年前後進行比較,永慶房產集團交易資料顯示,2022第2季七大都會區房價台北新北年漲幅各為8.7%和10.2%之外,其餘五都年漲幅都超過15%,新竹縣市高雄市房價更是飆漲超過20%。

陳金萍分析,2020年年初,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,各國紛紛祭出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。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以及經濟表現優異,使得熱錢大量湧入。豐沛的資金也給予房市炒作的空間,短短數年間全台房價以雙位數的漲幅迅速推升,讓購族苦不堪言。

近期房市雖然因為全球採取升息、緊縮政策以對抗通膨而有盤整降溫現象,但要是隨著全球經濟復甦、各國開始降息,重回超低利率時代,房市炒作的亂象隨時有可能捲土重來。

面對房市炒作,除了期待政府持續推進打炒房政策外,陳金萍建議,消費者務必要特別注意房前一手的交易狀況和成交日期,多方諮詢房仲業者、要求房仲提供完整的實價登錄資訊,並選擇誠實的房仲業者,才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。

RELATED ARTICLES

台灣建商面臨消化挑戰!商辦與廠辦供應量持續增加

升息浪潮不減,經濟景氣放緩,再加上一波波的政策打房,住宅市場買氣減弱,商用不動產也跟著降溫。高力國際的調查發現,今年商辦買氣與去年相比減少了6成,預計未來五年將有100~120萬坪的超量供給陸續問世,建商必須思索未來的策略,可能朝向租賃市場來消化存量。

台灣房市利空現況四大因素:國內經濟成長趨緩、房貸利率增加、民眾購屋能力降低、政策造成觀望氛圍

中央銀行已經連續五次升息,並且對房市管控政策表達了明確的立場,表示會繼續採取目前的信用管制政策。對此,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,由於國內經濟前景不明朗,房貸利率已升至1.98%,民眾1月的平均薪資下降了0.72%,再加上政策鬆綁的可能性較低等四大負面因素,預估未來半年國內房市交易結構可能會呈現「交易量再度減少、價格緩步下跌」的趨勢,整體房市景氣進入盤整期,因此仍需要謹慎應對。

政府重拳打擊炒房,房市成交量下滑? 329黃金檔期因商辦案大爆發而掀波濤!

每年的329黃金檔期向來是台灣房市的重要指標之一,但今年因政府頻頻打擊炒房而受到影響,成交量在一、二月份較去年同期下滑了2成8。然而,就在政府大力打擊炒房之時,預售建案在329黃金檔期竟爆八千億元大量,顯示出建商對於市場的信心。政府再度發聲表示要嚴控炒房情事,但建商卻據此爭取時間,賣多少算多少,這樣的情況讓整個房市陷入波濤洶湧之中。

高檔下滑卻創新高?全台不動產家數爆增至4.66萬家!

2022 年全台房市交易量萎縮,不過因上半年房市熱銷,全年不動產業銷售額仍達到 1.77 兆元,但年減 850 億元、約 4.6%,若以區域來看,南二都受到科技業投資題材退燒加上短期房價漲多,銷售額台南年減 18%,衰退幅度位居六都之冠,高雄則是年減 9%。不過,同時間,全台的不動產家數卻來到近年新高的 4.66 萬家。

政府打擊炒房無效?專家指出商辦供給大增是「329檔期」爆量原因!

隨著2022年的「329檔期」到來,房地產市場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銷售重頭戲。然而,由於2022年的推案遞延和《平均地權條例》即將修法上路,讓人們對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充滿了好奇。儘管政府一直在打擊炒房和高房價,但房市仍然逆勢爆量,尤其是在台灣六都和新竹縣市,推案量高達8400億,創下了歷史新高。那麼,房地產市場為什麼能夠逆勢而興呢?專家指出,商辦供給大增是其中的主要原因。

Most Popular
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