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測景氣循環有多困難?掌握先機找到轉折點

0
460

以比「買進後持有」型的投資人賺得更亮麗的報酬。尤其是,如果投資人能在衰退開始前四個月把股票變現(或投入短期國庫券),再於衰退結束前四個月投入股市,能賺得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平均比「買進後持有」的投資人高了近5%。而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報酬歸功於準確預測出衰退結束時間,如表 15-3 所示,股市會在經濟衰退結束前四到五個月觸底;另外的三分之一,則來自於在高峰期之前的四個月先行出售股票。如果投資人轉換股票與債權的時間,只比國家經濟研究院確認衰退開始與結束早了幾個月(亦即,實際上已經開始或結束衰退了),那就只能比「買進後持有」型的投資人多賺 0.5%。

預測景氣循環有多困難?

如果有人能事先預測何時會衰退,將可賺得豐厚報酬。這或許是讓人們願意耗費幾十億美元的資源去預測景氣循環的原因。但是從紀錄上來看,預測景氣循環轉折點的成功率非常低。

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副總裁史蒂芬 ‧ 麥克尼斯 (Stephen McNees) 做了大量研究,探討經濟預測的準確度。他宣稱,決定預測是否準確的關鍵因素,是研究人員究竟針對哪一段時間做預測,而以景氣循環轉折點來說,所截取出來的研究期間乃是「錯誤百出」。然而,如前所述,能讓預測者成功掌握市場先機的,正是找出轉折點。

預測 1974 年到 1975 年的衰退期尤其難倒了許多經濟學家。1974 年 9 月, 福特 (Gerald Ford) 總統在華盛頓舉辦反通膨研討會,邀請二十餘國的頂尖經濟學家,但幾乎沒有任何人察覺到當時美國經濟正處於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中。麥克尼斯研究五位傑出經濟學家所發表的預測,發現預測的中位數高估了國民生產毛額 6%,低估了通膨 4%。由於幾乎沒有人及早發現 1974 年的衰退,因此很多經濟學家瞄準了下一次,惟直到 1980 年才再次出現衰退。不過,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定的衰退起始時間都早了,他們認為衰退始於 1979 年。

從 1976 年到 1995 年,羅伯特 ‧ 艾格特 (Robert J. Eggert) 以及後來的藍德爾‧ 摩爾 (Randell Moore),記錄並摘要一群傑出的經濟與景氣專家所做的經濟預測。他們編纂這些數值,並發表在《藍籌經濟指標》(Blue Chip Economic Indicators) 月刊。

1979 年 7 月,《藍籌經濟指標》的報告指出,絕大多數的預測人士相信經濟已經開始衰退──1979 年第 2、第 3 與第 4 季的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預測值皆為負。然而,國家經濟研究院宣布,景氣循環的高點一直到 1980 年 1 月才出現,美國經濟在 1979 年仍持續擴張。

1981 年到 1982 年的衰退相當嚴重,當時美國的失業率來到戰後的高點10.8%,但此次預測也沒有比較精確。1981 年 7 月號的《藍籌經濟指標》刊載〈經濟可望在 1982 年走向繁榮〉(“Economic Exuberance Envisioned for 1982”), 但現實正好相反,1982 年是一場大災難。在 1981 年 11 月之前,預測者已經發現美國經濟停滯不前,氣氛由樂觀轉為悲觀。多數人認為,美國經濟已步入衰退(事實上衰退在幾個月前就發生了),七成的人預料衰退將會在 1982 年第1季告終(並沒有,本次衰退反而寫下了戰後最長衰退時期的紀錄,直到當年11月才結束),九成的人預料會是溫和衰退,大概是 1971 年的程度,不會太過嚴重──又錯了!

1985 年 4 月,美國經濟處於擴張期,預測者開始預測榮景還會持續多久。

他們的答案平均值是還有二十個月,亦即景氣循環的高峰會落在 1986 年 12 月,比景氣實際反轉的時間早了三年半。即便是最樂觀的預測者,都認為衰退將會在 1988 年春天開始。從 1985 年到 1986 年,不斷有人在問這個問題,沒有任何一位預測者想到 1980 年代的擴張居然能持續這麼久。

接下來,1987 年股市崩盤,預測者降低國民所得毛額成長率的預測值,認為 1988 年成長率將為 1.9%,1987 年則有 2.8%,這是該項預測十一年來的最大跌幅。然而實際情況卻相反,1988 年的經濟成長率將近 4%,即便股市崩盤, 整體經濟仍強勢成長。

隨著擴張持續,本來認為衰退不遠的想法,轉變成繁榮將常駐的信念。持續的擴張讓越來越多人相信,人為的努力或許可以打破景氣循環的周期。比方說透過政府政策,或是以服務業為主之美國經濟所培養出的「防衰退」特 質。培基證券 (Prudential-Bache Securities) 的資深經濟學家艾德 ‧ 亞德尼 (Ed Yardeni) 在 1988 年底撰寫〈新浪潮宣言〉(“New Wave Manifesto”),指出在 1980 年代剩下的這兩年內,自我修復的成長型經濟模式將會持續下去。就在全球即 將爆發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之衰退的前夕,《紐約時報》的資深財經編輯李奧納德 ‧ 希爾克 (Leonard Silk),在 1990 年 5 月刊載的〈景氣循環真的存在嗎?〉(“Is There Really a Business Cycle ?”) 宣稱:

多半的經濟學家預測 1990 或 1991 年都不會出現衰退,而 1992 年是總統大選年,美國很可能極力避免衰退。日本、西德以及歐亞其他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也都處於長期成長的局面,看不到盡頭。

然而,《藍籌經濟指標》在 1990 年 11 月便提出報告,指出團隊裡多數人認為美國經濟已經下滑、或者正要下滑進入衰退。不過在 11 月的時候,美國經濟不僅已經衰退了四個月,股市也已觸底,正要開始反彈。假定投資人在確定衰退之際抱持著普遍的悲觀心態,就會在股市低點出售股票,而當時股市才正要走向為期三年的強勢反彈。

從 1991 年 3 月到 2001 年 3 月是美國經濟史上創紀錄的擴張期,時間長達十年,再一次醞釀出「新時代經濟學」與「無衰退經濟學」的言論。即便到了2001 年初,多數的預測者還是看不出有衰退的跡象。事實上,在 2001 年 9 月的恐怖攻擊之前,在接受《藍籌經濟指標》調查的經濟學家中,只有 13% 相信美國經濟正處於衰退。而之後國家經濟研究院卻指出,美國的衰退早在 3 月、也就是六個月之前就開始了。在 2002 年 2 月以前,不到兩成的經濟學家認為衰退在 2001 年就會結束,但是國家經濟研究院測定的衰退結束時間是 2001 年 11月。同樣的,經濟學家也要一直等到事情發生了,才能決定景氣循環的轉折點。面對 2007 年到 2009 年的大衰退,預測者的表現也沒有長進。國家經濟研究院一直到 2008 年 12 月才測定衰退起始時間,那已經是衰退開始一年以後的事了,標準普爾 500 指數已跌了超過 40%。聯準會確實在 2007 年 9 月開始放寬利率,那是衰退發生的三個月之後,但當時聯準會也不認為衰退即將到來。在2007 年 12 月 11 日的聯準會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會議上(美國經濟當時已經處於衰退),聯準會的經濟學家戴夫 ‧ 史多克頓 (Dave Stockton) 對該會的預測值做出以下的摘要說明:

顯然我們的預測並不認為景氣循環已經出現高峰。因此,在預測中,我們還不能說目前美國的經濟處在景氣循環的下坡。我們的預測認為現在出現的是「成長的衰退」(意指經濟成長減緩),就這樣而已。
結論

股票的價值以企業獲利為本,景氣循環是決定獲利的主要因素。若能預測經濟循環的轉折點,將可賺得豐厚報酬,但任何學派的經濟學家都無法精準預測。

投資人最糟糕的行動,是對經濟活動人云亦云。這會使投資人在情勢大好、每個人都樂觀看待的時候買在高點,之後賣在低點。

本章對投資人的啟示很明確。要靠分析實質經濟活動來打敗股市,必須具備連預測人士們都不具備的先見之明。

長線獲利之道:散戶投資正典 (原著第五版)

(本文摘自傑諾米‧席格爾著《長線獲利之道:散戶投資正典 (原著第五版)》,寰宇出版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