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21 3 月, 2023
Home全球經濟宏觀台灣2022年景氣大趨勢 疫情通膨下的樂觀期待

台灣2022年景氣大趨勢 疫情通膨下的樂觀期待

2022年揭開序幕,儘管COVID-19疫情陰影沒有散去,但經過兩年的抗疫大作戰,各國陸續在防疫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點。在2021年的高基期成長之下,主要機構大多看好今年全球景氣仍將延續復甦步調。

台灣出口亮麗投資爆發 經濟成長連四年逾3%

台灣2021年靠著出口亮麗以及投資大爆發,主計總處預估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達6.09%,創近11年最高紀錄,且在高基期下,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也有4.15%的優異表現,2019年至2022年預估將連續四年維持在3%以上的高速成長。

張建一:台灣未來幾年經濟成長不用擔心

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樂觀地表示,「台灣未來幾年經濟成長不用擔心,經濟結構已經改變」。

張建一說,從經濟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,製造業投資機器設備的動能還是非常強勁,代表國際供應鏈正在加速復工;而且5G、高階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延續,科技不只協助人類適應對抗疫情,也會拉著經濟往前走。

台經院分析,2022年經濟景氣維持熱絡,出口及民間投資續強,但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,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將下滑,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。

不過在亮眼的經濟成長率數字下,景氣前景仍非一路坦途,尤其台灣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,在全球局勢動盪之際,很難置身事外。

疫情、通膨與貨幣政策 牽動經濟走勢三關鍵

不論是台灣央行、主計總處或是國內主要智庫,展望2022年經濟表現時,都提到疫情發展、通膨疑慮及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,將是牽動經濟走勢的關鍵。

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對抗疫情,但病毒持續變種,2021年變種病毒Delta爆發,導致多國疫情復燃,去年底竄出的Omicron新型變異株來勢洶洶,更引來各國高度重視。

國際信評機構惠譽(Fitch Ratings)和穆迪(Moody’s)相繼表示,COVID-19新型變異株Omicron可能會損害全球經濟成長前景,並進一步推升物價。

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爾(Jerome Powell)也坦言,Omicron可能會使美國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復甦趨緩,並增加通貨膨脹的不確定性。

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 美國聯準會動見觀瞻

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提醒,歐美國家開始施打第三劑疫苗,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取得疫苗的時程更為延遲,各國經濟好轉速度出現落差,將導致2022年全球經濟「不均衡復甦」。

考量各國經濟復甦速度不一、央行政策落差,加上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時程預期不同,羅瑋認為,2022年可以假設三種不同經濟情勢發展。

2022年假設三種不同經濟情勢發展

疫情獲得控制

美國聯準會於2022年下半年升息,各國放寬出入境管制,服務性活動復甦可望支撐美國經濟成長,下半年亞洲內需、旅遊活動也將陸續恢復。

聯準會於2023年上半年升息

美國經濟持續復甦,但新興市場消費動能恢復緩慢,中國經濟出現疲態,亞洲國家出口增長放緩。

疫情反覆衝擊經濟

聯準會直到2023年下半年才升息,主要國家經濟復甦動能將放緩,新興國家投資及消費增長走弱,美元則會因避險需求走高。

台灣貨幣政策走向,楊金龍升息三條件

至於台灣的貨幣政策走向,央行總裁楊金龍多次強調,升息有三條件:

  • 台灣當前及未來通膨情勢
  • 主要國家升息步調
  • 紓困振興措施情況

楊金龍特別指出,台灣升息決策必須考量主要國家的利率調整情況,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升息,台灣率先調高利率,可能引進熱錢;而資金一多,除了造成新台幣升值,還可能加劇資金湧入房地產。楊金龍這一席話也暗示,台灣不會早於美國等主要國家升息。

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,就算美國聯準會組織嚴謹,仍存在預測失準的風險,先前光是通膨高漲的情況是否為暫時性現象,聯準會內部就存在歧見;假如聯準會通膨預測不慎失準,不得不將政策轉向,勢必拖累美國經濟擴張力道。

梁國源直言,大部分央行都可能預測失準,台灣也有這種風險,尤其目前經濟情勢複雜又存在諸多變數,更讓政策決策難度提高,因此看2022年經濟走勢時,不能忽略央行決策失準帶來的不確定性。

RELATED ARTICLES

政府打擊炒房無效?專家指出商辦供給大增是「329檔期」爆量原因!

隨著2022年的「329檔期」到來,房地產市場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銷售重頭戲。然而,由於2022年的推案遞延和《平均地權條例》即將修法上路,讓人們對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充滿了好奇。儘管政府一直在打擊炒房和高房價,但房市仍然逆勢爆量,尤其是在台灣六都和新竹縣市,推案量高達8400億,創下了歷史新高。那麼,房地產市場為什麼能夠逆勢而興呢?專家指出,商辦供給大增是其中的主要原因。

升息效應、土建融資金緊縮、平均地權條例修法…台灣房市仍面臨轉弱風險

據樂屋網統計,過去降價物件多在6000到7000件左右,但去年烏俄戰爭引發地緣政治疑慮,加上升息和股市大跌等因素,全台灣房價調降物件數量自2022年3月開始逐漸上揚,同年11月達到高峰。在六都及新竹縣市的情況下,降價物件數量相似。但是,從去年12月開始,降價物件數量逐漸減少。今年1月,全國降價物件僅剩10483件,其中高雄市的物件數量最多,達到2721件,其次依序為台中市2032件、新北市1839件、桃園市925件、台南市920件,而台北市僅剩下781件,新竹縣市的物件數量最少,僅有511件。

買賣雙方拉鋸戰:北台灣預售屋市場價格攻防戰正式展開

最新的住展雜誌統計數據顯示,2023年2月北台灣的預售和新成屋市場在來客和成交組數方面都比1月稍微低迷了一些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數據還是顯示出買方對於出門看屋的興趣正在增加,並且成長率接近四成和近二成,顯示市場的活力依舊存在。可以看出房市買氣仍然不如人意。建商為了應對市場需求,紛紛採取緩推案的策略,同時也宣告市場進入了買賣雙方拉鋸戰的狀態。這意味著,房地產市場正處於一個買賣雙方持續博弈的時期,市場的動向將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。

政府推出四招,房市風向正在轉變

過去一年政治經濟情勢不佳,央行不斷升息,台灣房市逐漸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。但隨著最近立法院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法,房市風向正在轉變。房市專家張欣民表示,政府近期態度急轉,拋出四招後,原本有利於買方的完美風暴正在快速退散中。買房民眾原本以為今年有機會買到相對合理價位的房子,但現在說好的買方市場可能煙消雲散,房市又回到賣方市場。

台北建商缺工問題嚴重,營建成本堆高,房市恐進一步演變為「價微跌量縮」

最新的不動產市場評估報告指出,台北市建商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,儘管原物料價格稍有回落,但人力成本不斷攀升,使得營建成本仍處於高檔水準,且缺工問題恐怕遲至2023年第二季才能得到緩解。

Most Popular
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