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20 4 月, 2024

Tag: 陳炳辰

2023雙北逆勢房價案例曝光 住展雜誌深度解析

儘管台北市房價居高不下,新北市亦隨之上漲,成為常態。然而因為住展雜誌實價登錄觀察,發現2023年台北市仍有單價5字頭的預售案,新北市更有1字頭案例,顯示逆勢情況。陳炳辰提到,親民價社區不但能夠在北投區「文藝復興」與金山區「築馨園」找到,也可以在萬華「安家秀」與士林「德林哲里」等地見到。這些社區多位於發展限制的「蛋白區」,未來雙北市將推出更多友善價位新案

台北市住都中心與富邦建設合作公辦都更「富邦藝庭」動土 上推台北市東區房價

台北市東區都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,依然保持著火熱氛圍,忠孝懷生公辦都更案在2023年8月9日進行的開工動土儀式,由富邦建設投資,並已正式命名為「富邦藝庭」,建案坐落在台北市東區的黃金地段,很多房地產專家預測其每坪價格將穩定在200萬元,甚至有可能達到230萬元。

從北到南,區域建商如何改變台灣的房價地圖

區域型品牌建商長期在當地深耕,因此在地區擁有龐大的粉絲群,即便價格居高不下,仍然能夠受到消費者的喜愛。例如新北市的「合環」,桃園市的「禾林」、「中悦」,新竹市的「昌傑」、「王喬」、「金鋐」、「鑫陞」。還有台中市的「聯聚」、「龍寶」,台南市的「府都」、「富立」,以及高雄市的「皇苑」、「鼎宇」等,他們推出的產品知名度歷久不衰,價格和交易量穩定,絕對不遜色於依靠規模取勝的大型建商

政府打擊炒房無效?專家指出商辦供給大增是「329檔期」爆量原因!

隨著2022年的「329檔期」到來,房地產市場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銷售重頭戲。然而,由於2022年的推案遞延和《平均地權條例》即將修法上路,讓人們對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充滿了好奇。儘管政府一直在打擊炒房和高房價,但房市仍然逆勢爆量,尤其是在台灣六都和新竹縣市,推案量高達8400億,創下了歷史新高。那麼,房地產市場為什麼能夠逆勢而興呢?專家指出,商辦供給大增是其中的主要原因。
- Advertisement -

升息效應、土建融資金緊縮、平均地權條例修法…台灣房市仍面臨轉弱風險

據樂網統計,過去降價物件多在6000到7000件左右,但去年烏俄戰爭引發地緣政治疑慮,加上升息和股市大跌等因素,全台灣房價調降物件數量自2022年3月開始逐漸上揚,同年11月達到高峰。在六都及新竹縣市的情況下,降價物件數量相似。但是,從去年12月開始,降價物件數量逐漸減少。今年1月,全國降價物件僅剩10483件,其中高雄市的物件數量最多,達到2721件,其次依序為台中市2032件、新北市1839件、桃園市925件、台南市920件,而台北市僅剩下781件,新竹縣市的物件數量最少,僅有511件。

台中七期豪宅「聯聚理仁」8年毛胚屋轉手賺1445萬

建案轉手頻傳獲利的台中市知名豪宅一哥聯聚建設,其位於七期豪宅聯聚理仁」在內政部公佈實價登錄資訊中,2022年7月的12樓交易,總價為6270萬元,總坪數是127.4坪,排除車位單價約為53萬元,備註仍為毛胚,仍可讓持有超過8年的賣家獲利1445萬元,交易價碼上單總價都算是社區近3年新高,買賣雙方則均為自然人。

新竹蓋捷運,房價井噴一波?陳炳辰:不必高興太早

軌道建設有助於改善長期塞車之處,更被視為是房市一大利多。以房市熱區新竹來說,交通是當地居民最關切的議題,而新竹縣政府去年底拍板定案的捷運路網規劃,預計藍線最快可在2024年完成可行性研究,備受各界期待。

新建案房價鬆動 台北市2022Q3跌12%

全台新建案房價在今年第3季出現近一年來首見鬆動,591新建案統計,第3季全台新建案成交價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11%,但出現近一年首見季跌,減幅2%,以台北跌幅最大,季減12.1%。近年熱門的台中台南高雄等地,與前一季相比,房價跌幅在2%至5%,房價動能明顯減弱。
- Advertisement -

林口龜山交通困境將解鎖!房價衝破4字頭直奔5

桃園市政府與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合作推動「桃園長庚轉運站」BOT案,轉運站棟近日正式完工,將整合機捷、國道客運、市區公車、汽機車、計程車等多元運具,可望解決捷運A8長庚醫院站旅客轉乘需求,以及林口交流道壅塞情形,房市專家也指出,交通向來是林口龜山地區最為人所詬病的缺點,改善有成將有機會吸引更多人口,而近期新案房價平均在單坪45萬元,高價可來到5字頭,不過還是可以找到2千萬內的自住物件,屬於雙北市門牌高cp值地段。

六都房價「盤跌中」雙北跌勢擴大!桃園、台中反漲價

持續觀察成市場最新價格變化,2022年10月11日最新實價登錄揭露,內政部匯入9月30日前成交的物件,在排除資訊遞延情形,台南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彙整最新實價登錄,發現六都8月更新至今日的20至70坪住宅均價,仍較9月中旬呈現「緩跌」,惟相較1日公告的數據,六都由一戶總價下跌30.41萬元,收斂至每戶跌價17.92萬元。

Most Re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