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s中央銀行
Tag: 中央銀行
- Advertisement -
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漲幅趨緩,建商讓利?央行蔡惠美分析關鍵因素
央行升息效應發酵,房市買氣降溫,大台北地區房價依舊居高不下,不過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23日指出,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漲幅已收斂,成本壓力下降,應會對房價產生影響,但房價是否修正,仍需視建商財務體質而定。
根據主計總處統計,象徵建商興建成本的營造工程物價指數,去年漲幅迅速擴大,全年平均上漲一成以上,直到今年5月起漲幅開始趨緩,10月僅剩4.6%左右。
房價下修與建商財務狀況有關
對於未來房價走勢,蔡惠美指出,近年來國內外通膨壓力加劇,帶動原物料價格大漲,加上缺工嚴重,導致營建成本大增,連帶使國內房價持續飆漲;但隨營造指數漲幅收斂,顯示建商成本壓力降低,研判對未來房價應會產生影響,但實際上是否有讓利空間,仍需視建商財務狀況決定。
彰銀日前也表示,近期營建成本隨國際原物料價格走跌,已出現連3月下滑,加上升息與打炒房政策,預估房價可能在今年第4季反轉,尤以近年房價漲幅較大的區域,修正壓力會更明顯。
台灣房市貸款佔比超過GDP一半 炒房已成輸不起的遊戲
作者: 陳傑鳴(元宏不動產加值服務平台研究總監,曾任Ubee趨勢研究中心總監、APPLE HOUSE趨勢研究中心研究總監、屋比房屋總監,持有不動產經紀人證照,專長房地產市場分析、買賣租賃策略評估)
近年全台灣房價頻創新高,不僅雙北房價高的驚人,連中南部房市近年也出現狂飆的狀態,讓不少人大嘆買房愈來愈困難。不過,雖然房價如此高不可攀,大家罵聲不斷,但從2016年至今,全台房市交易量卻出現連5年量增,顯見很多人撐到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加入這買房、炒房的共犯結構行列,成為房價上漲的幕後推手。
房價長年大漲小回 炒房成全民運動
由於台灣房市長期「只漲不跌」的印象深入民心,過去20~30年台灣房價一直都呈現大漲小回的趨勢,也讓許多自住客、置產族、投資族對房市產有著莫名的偏愛,房子變成不再只有居住功能這麼簡單,反倒變成一種投資產品,而且配合高槓桿的特性,成為很多人暴富的管道。
不過雖然炒房賺錢看似容易,近年也幾乎成為全民運動,但房價一直這樣無限制的上漲,恐拖全台灣人下水,如今台灣房市泡沫化的風險已比大家想像的更為可怕。
所得跟不上房價漲幅 購屋族負債驚人
從2001年至今,台灣民眾平均每人年所得雖從40.2萬元左右,到今年的85.3萬元,增加了113%,但全國房價卻上漲了284%,顯見所得明顯跟不上房價漲幅。
以房價最高的台北來說,從信義房價指數可發現,2001Q1時台北房價每坪不過21.41萬元,但是到今年Q2卻已高達72.46萬元,同樣買30坪的房子,購屋總價就從642.3萬元,大幅成長到2173.8萬元,購屋族足足多背了超過1500萬元的房貸金額,負債狀況相當驚人。
資金大量集中房市 大到不能倒
而且由主計處與央行資料顯示,到今年8月底,與房市相關的房貸、修繕與建築貸款額餘已高達11.7兆,佔台灣GDP的比重超過50%,資金大量集中在房市,幾乎已到了大到不能倒的狀態,現在房市幾乎變成一場輸不起的炒房遊戲,一旦大幅下跌,恐怕大家下場會很慘。
從內政部資料就可以發現,雖然目前房貸利率還不到2%,讓民眾感覺還勉強可負擔房價,但今年Q2民眾買房還在「合理可負擔」(即房貸負擔率<30%)的縣市只剩下5個。
而且台北最新「房貸負擔率」(每月房貸金額/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)已高達66.12%,新北也要52.41%,民眾買房負擔其實相當沉重,且有越來越重的趨勢。一旦目前升息環境出現「升升不息」的狀況,負擔不起房貸的家庭恐急遽增加,房市爆掉的風險也會大增,民眾此時買房一定多評估自身的負擔能力。
雖然台灣房市泡沫是否將立刻破裂並不一定,美國2008年次貸風暴爆發前後,房貸餘額佔GDP比重高達約100%才爆開,目前也有不少國家房貸餘額佔GDP的比重都超過50%,但目前台灣與房市相關的房貸、修繕與建築貸款額餘佔台灣GDP比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,資金確實有過度集中在房市的狀況,一旦房市出現問題,恐出現極大的金融震盪,民眾與政府不得不慎。
- Advertisement -
台灣升息半碼船過水無痕?徐佳馨:房市暗潮洶湧
台灣中央銀行在2022年9月22日理監事會後,一如預期,宣布升息半碼。住商不動產企研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表示,央行升息半碼,看似不痛不癢,今天宣布明天船過水無痕,其實暗潮洶湧。
中央銀行升息半碼對房市最直接的影響有三
一、央行再次採取提高存款準備率一碼的方式,變相緊縮資金,上次升準一碼約緊縮市場1200億資金,這次再升一碼,估計也有上千億,這將迫使銀行端未來房貸放款更為保守,雖然沒有明確打房政策呼應,卻足以產生強大威力。
二、聯準會已決心「鷹」到底,今年雖已升息12碼,但公開表示還要繼續升,聯準會升不停,央行不跟也不行。由於預期2022年第四季甚至2023年也將處於升息循環之中,無論自用或是投資民眾,都會因此降低進場意願,今年房市交易成交量難以期待。
第三,反映在購屋人心態上,自用客戶和投資客戶都會開始偏向觀望,除了對價格修正出現更期待外,緩步升息增加負擔也會產生溫水煮青蛙的恐慌感,對將本求利的投資者而言,投資報酬率的要求也會提高,租金會漲的同時,產品力強不強,騙不了人。
徐佳馨表示,資金潮水正在退去,目前已看到股溝。民眾關心的價格部分,在放貸趨嚴下,房價不僅難以上揚,最快可能在第四季就出現鬆動跡象。
台灣房市降溫?國銀房貸與建築貸款增速放緩,中央銀行官員分析原因
台灣政府一系列打炒房措施效果陸續彰顯,國銀購屋貸款餘額與建築融資餘額年增率「雙降」。中央銀行26日公布,全體國銀6月購屋貸款餘額為9兆1,406億元,續創歷史新高,較5月僅增加500億元,為四個月最少,年增率8.73%,連三月下滑並為一年半新低。
除房貸餘額外,建商推案信心指標—建築貸款,6月餘額為2兆9,580億元,持續締造新猷,並較前一個月增加324億元。進一步觀察年增率,6月建築貸款年增12.86%,連11個月下滑,並為2020年2月以來、近兩年半的最低水準。
中央銀行官員分析,國銀房貸年增率趨緩,主要有三個原因
六都6月買賣移轉棟數較前一個月減少。
銀行整批分戶貸款也比5月少。
部分銀行考量資本適足率等財務指標,對房貸等不動產授信進行風險控管,使房貸金額較少。
在建築融資方面,央行官員說明,自2021年1月以來,建築融資的成長幅度就呈一路下滑趨勢,主要是建商購地與推案成本均上漲,加上政府一系列抑制房市炒作的措施出爐,使建商推案態度轉趨謹慎。
央行官員表示,「近年來土地與營造成本都上漲不少,政府打炒房政策效果逐步彰顯與央行兩度升息,都會讓建商推案變得更謹慎。」
公股銀行主管指出,金管會與央行等部會的打炒房措施,確實讓房市的炒作風氣明顯降溫,其中又以「三禁令」最為有效,包括金管會調高不動產風險權數、銀行法72-2條三成上限,以及央行明定,建商向金融機構申請購地貸款時,需切結18個月內動工興建,否則須回收貸款或提高利率。
隨著房市炒作氣焰降溫,國銀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也略見改善。央行統計顯示,6月不動產放款占全體放款的比重為36.91%,較5月36.99%略為趨緩。
央行日前公布,台灣銀行等五大銀行6月新增房貸為607億元,月減79億元;新增房貸利率則是1.614%,月增0.013個百分點,創2020年1月以來、兩年半新高。
央行官員分析,五大銀行新增房貸利率續上揚,主要反應央行3月以來連兩季升息,幅度達1碼半;至於6月新增房貸金額大減,主要是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合計月減6.73%,以及國內疫情升溫、政府健全房市措施發揮效果、央行兩度升息、金融市場震盪加劇等,這些利空因素對房市買氣造成衝擊,新完工交屋的整批分戶房貸也明顯減少。